短篇论著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胃接合处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22(04) : 329-330.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6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46.3±12.7)岁;肿瘤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46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疗效。

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46例中,平滑肌瘤26例、胃肠间质瘤20例,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42~125 min,中位时间85 min。术后7例发生少量皮下气肿伴气胸,未予特殊处理,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继发性感染及消化道瘘等并发症。4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1~24个月),无局部复发或转移者,无一例患者死亡。

结论

采用STER治疗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短期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式安全有效。

引用本文: 周扬, 汪洪骏.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胃接合处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 [J]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7,22 (04): 329-330.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7.04.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 SMTs)是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主要是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肿瘤病变的统称[1]。内镜检查技术的提高使SMTs的检出率明显提高。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s有恶变倾向,应及时切除;而传统的处理原则为定期随访(肿瘤直径较小且无症状患者)或外科手术切除(尤其当肿瘤直径>4 cm)。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通过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治疗无症状SMTs或部分替代外科手术治疗SMTs。许多研究也已证实,STER在胃或食管SMT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2],但单纯针对STER治疗食管胃接合处(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EGJ)这一特定解剖位置SMTs的研究却很少。Siewert将EGJ上下5 cm范围内发生的肿瘤定义为EGJ肿瘤。由于EGJ管腔狭窄,转角陡急,镜下操作难度大,以往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旨在评价STER在治疗EGJ这一特殊位置SMT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STER治疗EGJ SMTs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术前超声或CT检查明确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2)病变位置符合《日本胃癌公约第4版(2014)》关于EGJ区域的定义,即齿状线上下2 cm范围。排除标准:(1)肿瘤直径>3.5 cm;(2)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根据以上标准,共有4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岁,平均(46.3±12.7)岁;病变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

1.2 治疗器械

GIF-Q260J胃镜、KD-611L IT2刀、CO2气泵、SD-230U-20圈套器、GIF-LTQ260 m双钳道胃镜、FD-410 LR热活检钳、ND-201-11804透明帽、NM-200L-0521注射针、KD-620LR Hook刀、KD-650L dual刀(Olympus公司,日本);APC300氩离子凝固器、高频电切装置(ERBE公司,德国)。

1.3 手术方法

术前30 min至2 h予三代头孢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手术均采用CO2作为内镜气源。(1)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取左侧卧位。(2)标记定位:镜身前端安装透明帽,冲洗并吸尽食管腔内残渣及黏液。内镜下寻找肿瘤,于瘤体处黏膜下注射少量靛胭脂或美蓝原液定位,并标记至距SMTs近口侧5 cm,作为切口。(3)建立隧道,显露肿瘤:抽取1 mL亚甲蓝,0.1%肾上腺素1 mL和生理盐水100 mL混合液,反复行黏膜下注射,使切口处黏膜隆起。应用Hook刀或dual刀切开黏膜,内镜进入黏膜下逐步分离,在固有肌层与黏膜下层间形成一纵行隧道。分离范围超越肿瘤约2 cm,充分显露瘤体。(4)胃镜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更换IT2刀或Hook刀,完整分离瘤体,保护其包膜完整,避免损伤食管外膜或胃壁浆膜。(5)止血并封闭黏膜切口:反复冲洗,清理出血点。对彻底清洗后仍存在的小出血点,以Coagrasper夹住组织电凝止血。处理后,再次反复冲洗,保证隧道清洁。仔细观察黏膜有无破损,若有破损应予以肽夹封闭;确认黏膜完整性后,在切口处以6~8个肽夹封闭。术后常规放置鼻空肠管。

1.4 术后处理

术后禁食1~3 d,静脉予以抗生素、止血剂、质子泵抑制剂、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有无皮下气肿、胸痛、发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出院后第1、3、6、12个月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有无病变残留或复发。

2 结果

46例患者均经STER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42~125 min,中位时间85 min;使用封口肽夹6~12枚,平均8枚。术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出血量5~15 mL,均可由氩离子凝固术或热活检钳成功止血。所有病例未出现难控性出血或难以完整切除而中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平滑肌瘤26例、胃肠间质瘤20例,切缘均为阴性。

46例中,7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皮下气肿并气胸,未予特殊处理,均自行吸收。无迟发性出血、继发性感染、消化道瘘等其他并发症,无一例患者死亡。46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24个月)。隧道切口处瘢痕修复,愈合良好,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

3 讨论

上消化道SMTs,泛指一类来自于消化道黏膜下层的肿物,在内镜下形态相似,表现为覆有正常黏膜的隆起型病变,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性质难以确定[3],以平滑肌瘤、间质瘤最常见,还包括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大多为良性。但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间叶组织肿瘤有恶变倾向,尤其直径>2 cm或核分裂数>5的间质瘤可发生广泛腹腔转移,更应早诊断、早切除。食管和胃是上消化道SMTs的易发部位,在EGJ也并不少见。在内镜下对EGJ较深层病变往往难以根治;若肿瘤向外侧壁生长,内镜切除更易造成穿孔等并发症。因此,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以往被认为是内镜治疗的禁忌证[4],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常见严重的反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而经口STER在上消化道SMTs治疗中显示出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6,7]。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单纯着眼于胃或食管的SMTs,将EGJ处的SMTs简单地归于食管下段SMTs或贲门处SMTs,而没有单独地评价STER在EGJ这一特殊部位SMT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STER技术是在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中首次报道[8]。此法巧妙地在消化道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建立手术通道,可一次性完全切除肿物;手术通道中固有肌层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因此创伤小、并发症少;即使治疗过程中出现穿孔,也能迅速闭合隧道口,控制气体和消化液外漏。在本研究中,受隧道操作空间限制,选择入组的患者SMTs直径均<3.5 cm;患者均采用STER,肿瘤完全切除率为100%,术中无穿孔及出血发生,术后无食管狭窄、吞咽困难等并发症;7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均未采用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术后随访1~24个月,黏膜均愈合良好,无病变残留或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STER技术治疗EGJ SMTs的近期疗效较好。

EGJ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在建立隧道时易损伤黏膜,发生出血,应在建立隧道前借助染色剂等准确定位。在实施STER时,CO2气泵的应用,以及黏膜下保护性液体层的建立,对创面精确止血是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预防气胸、气腹、皮下气肿、出血等并发症,则是保证治疗质量的关键。穿孔、出血是STER的最常见并发症,不仅会造成隧道内操作视野不清,更会损伤黏膜层或肌层,造成继发性穿孔。因此,笔者在分离隧道时,采取了必要措施预防出血,例如封闭隧道应仔细处理可疑出血。积极预防继发性感染,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封口前应将隧道内坏死组织和焦痂冲洗完全。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STER技术可完全切除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短期疗效良好,证明了STER技术近期疗效的优越性,术式安全而有效。由于目前国内开展STER的时间短,本中心此类患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尚短,STER对EGJ处STMs的远期疗效,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资料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
周平红张轶群姚礼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切除新技术的开展及评价[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 16(5): 406-41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3.05.002.
[2]
YeLP, ZhangY, MaoXL, et al.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submucosal tumour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 an analysis of 15 cases[J]. Dig Liver Dis, 2013, 45(2): 119-123. DOI: 10.1016/j.dld.2012.08.010.
[3]
PonsaingLG, KissK, HansenMB. Classification of submucosal tumor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 13(24): 3311-3315. DOI: 10.3748/wjg.v13.i24.3311.
[4]
AlvarezJF, Ben-DavidK. Gastric schwannoma: a rare find[J]. J Gastrointest Surg, 2013, 17(12): 2179-2181. DOI: 10.1007/s11605-013-2387-y.
[5]
LeeJS, KimJJ, ParkSM. Laparoscopic gastric wedge resection and prophylactic antireflux surgery for a submucosal tumor of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J]. J Gastric Cancer, 2011, 11(2): 131-134. DOI: 10.5230/jgc.2011.11.2.131.
[6]
YeLP, ZhangY, MaoXL, et al.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smal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epithelial tumor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J]. Surg Endosc, 2014, 28(2): 524-530. DOI: 10.1007/s00464-013-3197-8.
[7]
KumbhariV, SaxenaP, AzolaA, et al.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a giant esophageal leiomyoma[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5, 81(1): 219-220. DOI: 10.1016/j.gie.2014.04.010.
[8]
InoueH, MinamiH, KobayashiY, et al.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 for esophageal achalasia[J]. Endoscopy, 2010, 42(4): 265-271. DOI: 10.1055/s-0029-1244080.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