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与影像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23(5) : 384-387.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5
摘要
目的

探讨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发生及其Kellgren-Lawrence(K/L)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7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180例KOA患者临床资料(KO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130例,年龄60~75( 66.3±8.36)岁,BMI为(25.3±3.96)kg/m2。选择该院同期180例排除KOA的健康体检者膝关节CT资料纳入非KOA组,其中男52例、女128例,年龄60~75(65.8±7.96)岁,BMI为(24.6±4.06)kg/m2。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KOA患者进行影像学K/L分级。在膝关节CT三维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两组观察对象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KOA组180例K/L分级分别为Ⅱ级52例、Ⅲ级60例、Ⅳ级68例。KOA组、非KOA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5.18°±7.36°、29.39°±8.37°和35.34°±9.36°、30.97°±10.89°,两组间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和膝骨关节炎K/L分级经Spearma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s=0.166, P<0.05)。

结论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偏大是KOA发病的高危因素,且与KOA严重程度相关。

引用本文: 郭利刚, 郭庆功, 王胜利, 等.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J] .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 23(5) : 384-387. DOI: 10.3760/cma.j.issn.2095-7041.2018.05.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又称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病,是由于滑膜关节的退变引起的以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为特征的关节病变[1]。KOA多见于中老年,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包括机械性和生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研究较多的危险因素是性别[1]、年龄[2]、BMI[3]、劳动强度[4]等,而对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对KOA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笔者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观察上胫腓关节面坡度是否是KOA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坡度的大小与KOA的严重程度是否相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年龄60~75岁;(2)KOA组选择Kellgren-Lawrence(K/L)分级[5]Ⅱ级的原发性KOA患者,且其静息痛病程≥6个月;(3)非KOA组选择标准是从未有过任何膝关节疾病症状(疼痛、肿胀、僵硬、关节功能受限等)的本院健康体检行膝关节CT扫描者。排除标准:(1)先天性膝关节疾病;(2)继发性膝骨关节炎。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17年6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确诊为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180例为KOA组,同时收集该院健康体检中心排除KOA的体检者180例为非KOA组。

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及BMI比较(±s)

表1

两组观察对象性别、年龄及BMI比较(±s)

组别例数性别(例)年龄(岁)BMI( kg/m2)
KOA组1805013066.3±8.3625.3±3.96
非KOA组1805212865.8±7.9624.6±4.06
统计值 χ2=0.055t=0.583t=1.682
P >0.05>0.05>0.05

注:KOA为膝关节骨关节炎;BMI为体质量指数

1.2 方法
1.2.1 上胫腓关节面图像的获取

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HD 750螺旋CT。研究对象在仰卧位下行膝关节扫描重建,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40 kV,参考电流335 mA,有效电流110~380 mA;重建层厚1 mm,间隔0.7 mm;球管转速0.33 s,螺距0.8;重建FOV 350 mm,图像矩阵512×512。以Diocm格式保存,用Aw Volumeshorer 4.6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1.2.2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测量

对重建后的图像在医学软件VebVicver 2.2上进行测量,具体方法如下:沿水平面顺时针旋转一侧重建后的膝关节图像,旋转至能暴露上胫腓关节面;沿上胫腓关节面作一切线,该切线与水平线夹角为∠β,所测得∠β值即为上胫腓关节面的坡度值。见图1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CT三维重建测量示意图
点击查看大图

注:a为水平线;b为上胫腓关节面切线;∠β值为a、b两线夹角

图1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CT三维重建测量示意图
1.2.2 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分组

本研究两组共360例观察对象∠β测量值均在5°~80°之间,与Eichenblat和Nathan[6]的观察结果完全一致;而本研究中非KOA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测量均值30.18°±9.63°,与邓红震等[1,7]测量结果相似。因此,将该测量值拟为正常人群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值,并以该均数(≈30°)为界限把研究对象分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小角度组(5°~30°)和大角度组(31°~80°)。

1.3 K/L分级

膝骨关节炎影像学K/L分级量化标准如下。0级:无骨赘;Ⅰ级:可疑骨赘;Ⅱ级:轻微骨赘,可伴有关节间隙狭窄,或关节面硬化、囊性变;Ⅲ级:中等程度的骨赘伴有关节间隙中度狭窄;Ⅳ级:重或较大的骨赘,关节间隙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上胫腓关节坡度值比较采用独立双样本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上胫腓关节坡度比较

KOA组男性、女性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值均高于非K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内男性和女性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点击查看表格
表2

两组观察对象上胫腓关节坡度值(∠β)比较(°,±s)

表2

两组观察对象上胫腓关节坡度值(∠β)比较(°,±s)

组别例数男性女性tP
例数∠β例数∠β
KOA组1805035.18±7.3613035.34± 9.361.019>0.05
非KOA组1805229.39±8.3712830.97±10.890.939>0.05
Z  3.704 3.458  
P  <0.05 <0.05  

注:KOA为膝关节骨关节炎

2.2 上胫腓关节坡度大小与K/L分级相关性

180例KOA患者经K/L分级标准评价,Ⅱ级52例、Ⅲ级60例、Ⅳ级68例。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K/L分级经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呈正相关(rs=0.166, P<0.05)。见表3

点击查看表格
表3

180例KOA患者与不同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值的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例)

表3

180例KOA患者与不同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值的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例)

组别例数Kellgren-Lawrence分级
Ⅱ级Ⅲ级Ⅳ级rsP
小角度组632421180.166<0.05
大角度组117283950
合计180526068  

注:KOA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小角度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为5°~30°;大角度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为31°~80°

2.3 上胫腓关节坡度大小在KOA组及非KOA组中分布情况

大角度组与小角度组上胫腓关节坡度在KOA组和非KOA组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65%(117/180)、51%(92/180)和35%(63/180)、49%(88/1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76,95%CI=1.352~2.158,P<0.01)。说明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偏大是KOA的高危因素。见表4

点击查看表格
表4

上胫腓关节坡度在KOA及非KOA组中分布情况[例(%)]

表4

上胫腓关节坡度在KOA及非KOA组中分布情况[例(%)]

组别例数KOA组非KOA组χ2P
小角度组15163(35.0)88(48.9)7.130<0.01
大角度组209117(65.0)92(51.1)
合计36080180  

注:KOA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小角度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为5°~30°;大角度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为31°~80°

3 讨论

目前,学者们对KOA高危因素研究较多的是性别[8,9]、年龄[10]、BMI[3]、雌激素[11]等,而对于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值与原发性KOA间关系的研究较少。Tubbs等[12]研究发现,倾斜型的上胫腓关节面易于发生上胫腓关节的退变,但其没有阐述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胫股关节炎的关系。Oztuna等[13]认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越大则上胫腓关节越容易发生原发性骨关节炎,且原发性上胫腓关节骨关节炎与原发性KOA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倾斜型的膝关节可能更容易发生炎症。

有研究显示,胫股关节和胫腓关节之间可能存在着炎性酶的传递[14,15]。本研究中,笔者没有进行炎性酶的基础研究,而是试图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当上胫腓关节面与水平线(胫骨平台)的夹角(∠β)越大,作用于胫骨平台方向的分应力也越大,使得胫股关节应力负荷增加,膝关节软骨磨损加快,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的速度加快,即膝关节退变速度加快,更容易发生膝关节炎。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角度组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在KOA组占比低于大角度组、在非KOA组占比高于大角度组,且男性和女性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值在KOA组均高于非KO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临床意义在于:若临床体检发现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偏高(大于30°),提示关节退变高危因素,需进行有效的病因预防。对于KOA的预防,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BMI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关节损伤情况,应该中止训练并及时治疗;限制穿高跟鞋,避免对关节造成明显的冲击;注意保暖防潮,减少关节负重、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16];存在KOA家族史的群体,应该做好KOA的预防工作。在发现KOA之后应该及早治疗。总之,医者应熟悉了解相关健康管理新理念[17],患者也需提高自我管理意识[18],熟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科学合理地防治KOA的发生。近些年来临床采用腓骨截骨术来治疗KOA[19]。而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腓骨截骨术的疗效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是否可以依据坡度值的大小进行预防性的腓骨截骨术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上胫腓关节面坡度与KOA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坡度越大关节越易退变,同时此坡度大小与KOA的严重程度也具有相关性。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收集资料时只考虑了性别、年龄、BMI、上胫腓关节面坡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其他文献中提及的危险因素如职业与劳动强度、营养饮食等资料缺失,因此未能全面评估影响KOA发病的危险因素。未来有待于丰富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扩大样本量,以进行更加全面翔实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红震张银网朱海波. CT重建人上胫腓骨关节面坡度测量方法及意义[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15(22): 4165-4170.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1.22.042.
[2]
赵金芝. 中老年膝骨关节炎发病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6, 45(3): 250-252.DOI: 10.3969/j.issn.0253-9926.2016.03.003.
[3]
史冬泉戴进刘橙. 体质指数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07, 23(3): 299-300. 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7.03.021.
[4]
洪俊毅张小春许冠华. 膝骨性关节炎发病主要危险因素Meta分析[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26(11): 1042-1045.DOI: 10.3969/j.issn.1005-4561.2016.11.030.
[5]
王强苟海昕曹月龙膝骨关节炎X线分级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6): 18-21.
[6]
EichenblatM, NathanH. The proximal tibio fibular joint. An anatomical study with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iderations[J]. Int Orthop, 1983, 7(1): 31-39. DOI: 10.1007/BF00267557.
[7]
吴俊峰邢海龙聂文峰.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2015, 44(4): 149-151.DOI: 10.11969/j.issn.1673-548X.2015.04.042.
[8]
田雪秋牟开今刘丽娟. 骨关节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2016, 32(15): 14-15,17.DOI: 10.3969/j.issn.1007-614x.2016.15.4.
[9]
任海龙邢国胜白人骁. 雌激素与骨性关节炎[J]. 中国骨伤2005, 18(12): 766-768.DOI: 10.3969/j.issn.1003-0034.2005.12.038.
[10]
张思恒董晓梅叶云凤. 广州地区15岁及以上人群骨关节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 19(1): 9-12.DOI: 10.16462/j.cnki.zhjbkz.2015.01.004.
[11]
卢双晶刘又文王会超. 雌激素与女性骨关节炎的相关性[J]. 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 3(4): 74-76,80.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4.020.
[12]
TubbsRS, ApaydinN, UzA, et al. The clinical anatomy of the ligament of Barkow at the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J]. Surg Radiol Anat, 2009, 31(3): 161-163. DOI: 10.1007/s00276-008-0419-1.
[13]
OztunaV, YildizA, OzerC, et al. Involvement of the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in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 Knee, 2003, 10(4): 347-349. DOI: 10.1016/s0968-0160(03)00004-8.
[14]
BoyaH, OzcanO, OztekinHH.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in knees with severe primary osteoarthritis[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08, 16(2): 157-159. DOI: 10.1007/s00167-007-0442-5.
[15]
OzcanO, BoyaH, OztekinHH.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 in knees with severe tibiofemoral primary osteoarthritis[J]. Knee, 2009, 16(4): 248-250. DOI: 10.1016/j.knee.2008.12.013.
[16]
PalmerKT. Occupational activities and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 Br Med Bull, 2012, 102: 147-170. DOI: 10.1093/bmb/lds012.
[17]
祝鸿程王旗黄淑纾. 骨关节病防控模式:呼唤健康管理新理念[J]. 现代预防医学2013, 40(15): 2816-2818.
[18]
邓荣悦杨坤邢凤梅. 社区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3, 40(21): 3966-3968,3973.
[19]
陈伟张英泽侯志勇. 应用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J]. 实用骨科杂志2015, 21(10): 945-946. DOI:10.13795/j.cnki.sgkz.2015.10.02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